據統計,目前社會上的詐騙手法有150多種,可謂五花八門,但從其實質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,即震撼型、親情型、誘惑型。震撼型主要是指謊稱有很緊急、危險的事情發生,讓被害人一開始就陷于情緒的緊張和焦急之中,失去冷靜狀態下的正常辨別能力,從而按照騙子設計好的套路一步步地陷入騙局。親情型主要是指利用人之間的親情、愛情、友情來行騙,當然這些“情”都是騙子虛構出來的,真正的親人、愛人、朋友是不會欺騙你的。誘惑型主要是指以虛假的或少量的利益相誘惑,讓被害人欣喜若狂,覺得有利可圖,從而進入騙子的圈套。高校詐騙案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,作案人會根據不同的情況,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詐騙,常見的騙術主要有以下幾種:
(一)以推銷名義進行詐騙。推銷詐騙是高校中常見的詐騙手段,每年新生入校后,都有大批嫌疑人流竄于各高校,以推銷文具用品為名進行詐騙。主要伎倆有以次充好、以少充多、以少量正牌商品低價銷售為誘餌兜售批量劣質商品。【案例8.1】2012年3月11日,濟南市大學科技園某高校5名女生,在宿舍遇到兩名上門推銷文具的年輕女子。她們因貪圖價格便宜,購買了大量筆芯。后發現數量嚴重不符,共缺少筆芯5120支,每只0.90元,共計被騙4608元。再給這兩名推銷人員打電話時,電話已無人接聽。
(二)以尋求業務代理員為名進行詐騙。不法分子常常用假冒偽劣的洗發水、文具、化妝品、運動鞋、筆記本電腦等向學生推銷,或借口招代理、代銷騙取學生財物。【案例8.2】2013年10月25日中午,一名打扮成學生模樣的女士進入濟南市某高校學生公寓,敲開一學生宿舍門,說道:“您好!我是XX公司的,請試一下我們的產品好嗎?免費的,很高檔。”半信半疑中,有的同學開始試用。這名女士鼓勵道:“沒關系的,隨便試,隨便用。這是我的身份證、工作證,我叫李某,手機號是XXX。”李某口若懸河,大談代銷、兼職、底薪、發財,一番對話后,學生們相信了,認為該產品價格低、可信度高、底薪誘人、兼職可行。隨后,就開始“履行程序”,每人拿出600元錢交給李某作保證金并草簽協議,李某承諾2天后送產品、辦理工作證、發底薪。但接下來卻石沉大海,杳無音信。
(三)設“巨獎”陷阱實施詐騙。犯罪分子利用網絡技術或郵寄信件群發虛假中獎信息,以你抽中幸運大獎,有高額獎金或貴重獎品等為誘餌,要同學們匯款來領獎。當你們信以為真地匯去第一筆款后,騙子又以還需匯繳個人所得稅、領獎手續費等為由繼續哄騙。個別同學迫于已匯了部分錢款無法退回,于是越陷越深,最終蒙受較大的經濟損失。【案例8.3】2009年3月12日,濟南市大學科技園某高校學生楊某收到一封無署址來信,信內有一張索尼公司有效宣傳單。楊某刮開獎區,顯示自己中了二等獎,獎品為價值16萬余元的商務用車。3月13日,信以為真的楊某與宣傳單提供電話進行聯系。對方聲稱楊某確實中了獎,但需要先交公證費,并購買該公司產品方能兌獎。楊某根據其要求,先后向對方提供的帳戶轉寄現金23640元。后再聯系對方,一直無人接聽電話。
(四)謊稱學生在校發生意外事故對學生家長或親屬進行詐騙。騙子自稱是老師、醫生、警察等人,打電話給學生家長,稱其子女在外遇到了緊急意外情況,如突發疾病、車禍等,人已昏迷,十分危險,急需用錢。然后,要求學生家長將錢匯到他指定的賬號,用于醫治。家長心急如焚,馬上匯去錢款。待醒悟后聯系子女時,才知已上當受騙。【案例8.4】一男子給某高校陳同學的母親打電話,自稱是陳某的同學,說陳某在校外被車撞傷入院治療,急需3500元,并給陳某的母親一個賬號,讓其往這個賬號匯款。陳母聽后非常著急,又因這名男子提供的陳某自然情況和實際情況完全一致,陳母確信不疑,便往這名男子提供的賬號上匯了3500元。半天后,陳母往陳某的寢室打電話詢問陳某的病情,并準備到學校看望陳某時,才知被騙。陳某在放假返校的汽車上曾遇到一男子,兩人談得很投機,便如實說了自己的情況,并給那人留下家里和學校的聯系方式,以備以后聯系。此案中,陳某放松了自己的警惕,向完全不熟悉的人告知了自己的基本資料,不料被作案分子所利用,使自己和家里受到損失。
(五)利用電話、短信進行詐騙。“我是XX銀行(公安局、檢察院),你的銀行賬戶涉嫌非法洗錢、詐騙等犯罪,將被警方查封… …”。詐騙短信和電話通常以一些緊急事為噱頭,如果同學們此前沒接觸過這類短信和電話,多半第一反應是意外、震驚和緊張,在極度恐懼中急于尋找某種安全感和依靠。騙子往往扮演的是諸如銀行、法院、公安局等機構,說話的口氣和態度往往是為同學們著想。先用一個壞消息嚇住你,然后再循循善誘地指導你如何才能擺脫困境。【案例8.5】2014年3月20日,濟南市經十東路某高校大二學生劉某收到一條短信,稱其農業銀行卡存在安全隱患,需要立即升級,并給其一個網站可自動登錄升級。劉某拿著手機毫不猶豫地登錄了該網站,又按照網站的提示進行了所謂的“安全升級”。操作完畢后,劉某竟然陸續收到三條短信,其農行卡被他人通過支付寶連續盜刷了3000元。事后,劉某通過電話詢問銀行客服,得知并沒有此項安全升級業務,才知道自己被騙了。
(六)借用身份證、學生證進行詐騙。“同學,借你的身份證和學生證給我用一下,事成后給你好處費。”個別同學為了賺取100到500元的小費,輕信他人而去貸款購買名牌手機。事后,不但要承擔數千元的貸款費用,而且因為還款不及時而背上了個人征信不良記錄。同學們為了點好處費,還沒有進入社會就已經有信用污點,得不償失。隨著社會發展,征信度可能會成為招聘的考察條件,個別同學很可能以后會因此受到影響。【案例8.6】2013年冬天,濟南市經十東路某高校學生陳某結識了一名校外青年劉某,一來二往,兩人漸漸熟悉。“我想買個手機,聽說憑借學生證購買,可以分期付款,而且利率低。”劉某告訴陳某,希望借陳某的學生證用用,陪著他一起去分期付款購買一款手機,事后給陳某500元好處費。出于哥們義氣,架不住劉某的信誓旦旦及500元好處費的誘惑,兩人一起來到了一家手機賣場。劉某看中了一款蘋果4S手機,價值4000多元,首付500多元,然后分期還款。陳某使用自己的身份證以及學生證,辦理了貸款業務,并簽署了相關的還款協議,劉某預付了首付款。出門以后,劉某給陳某500元好處費。并承諾,他會按期歸還這筆費用,讓陳某不用擔心。可過了兩個月后,陳某聯系劉某,手機卻怎么也打不通。陳某收到銀行催還欠款的通知后,才知道劉某一分錢也沒還。和陳某一樣,上當受騙的濟南高校學生一共50多個,涉及十幾所大學。劉某一伙用這些學生的學生證等信息貸款購買了50多部高檔手機,總價值20多萬元。
除了上述騙術外,發生在高校詐騙案中的常見騙術還有:以代購火車票進行詐騙;網上實物交易進行詐騙;以名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財物被盜,尋求幫助為名進行詐騙;以知名企事業單位職工名義,借錢或借銀行卡進行詐騙;冒充輔導員老師、高年級學生干部、學校管理人員或軍訓教官進行詐騙;非法中介進行詐騙;以知名企業招聘公司員工為名進行詐騙;冒充民政局發放特困救助金名義進行詐騙;以各種能力培訓班的名義欺詐性經營騙取學生錢財等。
版權所有 © 山東醫藥技師學院 魯ICP備19002624號-1 魯公網安備 37099202000155號 技術支持:滕州信息港
地址:山東省泰安市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鳳天路999號 電話:0538-8942576、89416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