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對茶的文字記載是在秦漢年間《爾雅》中的“楨,苦茶”,隨后,在西漢司馬相如的《凡將篇》、揚雄的《方言》,三國時期魏國張揖的《廣雅》,晉代陳壽的《三國志》等文章中均出現了有關茶的記載。
到了唐代,飲茶已經頗為盛行,不僅貴族們喜愛啜飲,民間的飲茶之風也開始大為流行。被后人尊為“茶圣”的陸羽所著的《茶經》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,在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的同時,茶這種文化載體也被世人所接受。宋朝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,歷史上有“茶興于唐,盛于宋”之說。宋人的飲茶風格非常精致,講求茶品、火候、煮法和飲效等,使得這時的“茶事”十分興旺,也使茶藝走向了繁復、瑣碎和奢侈。元朝時,北方民族雖然也嗜好飲茶,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卻不推崇,文人也無心用茶事來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,而只是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高、磨煉自己的意志,逐漸形成了當時茶藝簡約、返璞歸真的自然風格,至今這種簡潔的茶文化風格還較為流傳。到了明代,茶事經營已經很普遍,此時的飲茶方法由煮茶逐漸改為了泡茶。到了清初之時,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,制茶、烹飲等茶事雖然不像宋時的繁瑣,但茶風已開始趨向纖弱。隨著近現代文明的發展,茶已經成為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,愛好飲茶的人遍及全國各地。現在,茶不僅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,也漸漸地成為一種文化載體,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飲茶的美麗心情、一種品味人生的優雅意境。
中國茶葉、茶樹、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,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世界各地。最早傳入日本、朝鮮,其后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、印度、斯里蘭卡等國家。16世紀傳至歐洲各國,并進而傳到美洲大陸,又由北方傳入波斯、俄國。到了19世紀,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。1886年,我國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,是歷史記載出口最多的一年。西方各國語言中“茶”一詞,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、廈門及廣東方言中“茶”的讀音。可以說,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、茶的知識、茶的栽培加工技術,世界各國的茶葉,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
版權所有 © 山東醫藥技師學院 魯ICP備19002624號-1 魯公網安備 37099202000155號 技術支持:滕州信息港
地址:山東省泰安市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鳳天路999號 電話:0538-8942576、89416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