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有益健康
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兒科醫生叫雷莉絲,現年100歲。從醫學院畢業后開始行醫至今已有70多年,經她治愈的兒童不計其數,至今仍然孜孜不倦地為孩子們看病,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。最近她被美國醫學協會確認為目前仍在行醫的年齡最大的兒科醫生。
雷莉絲87歲時曾有過短暫的退休生活,4年后丈夫不幸去世,孤寂的生活使她重返工作崗位,那年她已91歲高齡,在家鄉開了一個診所,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。她不但醫術高明,醫德亦很高尚,遇到有的病人付不起醫藥費,她就慷慨地免掉。她還經常夜里出診,即使是凌晨2點鐘,只要有人求診,她也會毫不猶豫地披上睡袍應診。她用親身經歷向社會證明:對有些人來說,高齡并不是工作的障礙。她說:"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旅游,但我喜歡工作。只要有工作,我就感到其樂無窮。生活有規律,保持心情愉快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這就是我的長壽之道。"
我國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,幼時體弱多病,由于家境貧寒,經常無錢求醫。后來他發憤學醫,終于成為一位德高醫精的名醫。他“博極醫源,精勤不倦”,既要為患者治病,又要進入深山老林采藥,忙得不亦樂乎,還要堅持學習,正如他自己所說“白首之年,手不釋卷”,真正做到了活到老,學到老,干到老。由于他勤奮工作,生活充實,精神有所寄托,心情十分愉快,所以身體健康,老當益壯,終于由一個羸弱多病的患者,變成了一個年逾百歲的大壽星,據史書記載他活了101歲。
工作不僅可以創造財富,有益于社會,實現人生價值,而且可以給個人帶來歡樂,帶來健康與長壽。法國雕塑家羅丹說:“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,人生的歡樂,也是幸福之所在。”英國作家卡萊爾說:“工作是個人最健康的鍛煉。”美國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說:“要忙碌,要保持忙碌,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藥??也是最好的藥。”
許多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得出共同結論:工作有益于健康。美國心理學博士雷米曾做過專門研究,發現世界上最忙碌最緊張的名人們,通常要比普通人壽命高出29%;失業率每增加1%,死亡率增加2%。他還發現,外出工作的婦女,要比家庭婦女發病率低,不工作的人比有工作的人健康狀況差。這其中的道理并不復雜:緊張的工作可以排除人們的孤獨感、寂寞感與憂愁感,給人帶來充實和歡樂,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緒。
現代醫學認為,良好的情緒是維護正常生理機能的前提,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。有些科學家因此把情緒稱為“生命的指揮棒”、“健康的寒暑表”,認為美好的心情勝良藥。革命導師馬克思說過“一種美好的心情,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。”人活著總要有事干才好,不然心里空蕩蕩的不是個滋味。西方有句格言:“存在就是做事。”中國人也常說:“有事則長壽。”當然,這里所說的工作,所謂的忙碌,并不是說可以不顧身體條件忙個不停,可以犧牲休息和體育鍛煉。而是說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,在勞逸結合、勞逸適度的前提下,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,多做一些于社會于家庭有益的事情。這樣雖然忙忙碌碌,緊緊張張,但思想充實、精神愉快,既可以除卻無以聊賴之寂寞,又有利于健康長壽,我們何樂而不為?
陳新憲老人長壽觀
當年跟隨毛主席考察農民運動的革命老人陳新憲,年屆90,這次,他被評"第四屆全國健康老人"。說起養生之道,陳老說,老年人要想延年益壽,首先要樹立精神不老的信心,對事業不斷創新的追求,特別是退下來的人,不能自己給自己的事業打上"休止符"。社會在不斷進步,科學在不斷發展,自己的思想也要跟上這個形勢,在創業的打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陳老勸戒老同志:"老年人要記恩不記怨",要有容人之量。有的人一退下來精神就垮了,就是因為心情放不開。只有精神健康,才會氣血調和,才能抵制外界風寒。至于飲食起居,陳老強調"吃夠"(指營養)而不要"吃飽"。并且要做到定時、定量,不吃不干凈和霉變的食物。
他還提醒人們,不要在人多和空氣污濁的地方久呆,霧天不要跑步,因為霧氣里有塵埃和有害微生物。在談到"生命在于運動"時,陳老的觀點,一是運動一定要"適當",二是不能把運動僅理解為體育活動,還包括人體細胞不斷新陳代謝這樣的運動。現在,這位被稱為革命的"活資料庫"的老人,已出版了10本著作,目前又在寫《九十年滄桑》。
由于他的視力極好,寫東西不戴眼睛。他保護視力的奧秘是"五個不":不久坐、不久立、不久視、不久寫、不久臥。
二百壽星長壽"秘訣"
最近,天津對200多位90歲以上的健康長壽老人做了一次文卷調查,其結論對探究長壽和怎樣長壽有所幫助和啟示:
一、長壽主因不在物質在精神,關鍵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心理。接受調查的絕大多數健康老人認為,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是對現在實生的態度追求安穩、淡泊、知足、快樂,對于目前生活的價值觀念及心理感受是幸福、充實、有成就感的。可見,健康的人格力量是無形的,也是巨大的,它使老人們具有平和愉快的心境,寬容、淡泊又不失積極的處世態度。
二、老人與子女共同生活的長壽者多,良好親情關系是健康的重要因素。接受調查老人的家庭類型多是與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,養老主要依賴與子女。由此看出良好親情關系可直接影響到老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狀態。
三、和諧婚姻對老人健康至關重要,缺少愛情和未婚老人長壽者少。200余名被調查健康老人全部已婚,且大部婚史都在50年以上。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未婚長壽老人比較少,婚姻生活對一個人的健康長壽是至關重要的。另外,老年婚姻生活和美,相互體貼照顧也是老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。
四、健康長壽老人在飲食習慣上呈隨意性,順乎自然的長壽者多,飲食結構、飲食狀況對其健康有重要影響。從被調查的健康長壽老人飲食習慣看:吃什么都可以的為77人,占38.9%,居第一位;以清淡為主的為69人,占34.8%。順乎自然且又使營養不缺乏、不過剩,這也是保持健康長壽應引起重視的一方面。
老而不衰
人總是要衰老的,生理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。但是,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飛躍發展,特別是細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,可以預期人類能夠揭開許多關于生理老化過程的未解之謎。
老而不僵,精神上首先要樂觀開朗,離退休后要適應變化著的環境條件,如果身體狀況許可,還可繼續發揮余熱,為國家為人民作出貢獻。如果你要精神上不僵化,還得多關心國家大事,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,多讀書報,這樣才不會耳目閉塞,坐井觀天。
現代醫學證明,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有三大功能:一是防治疾病,運動能改善心肌供氧,防止膽固醇在血管中的沉著,可以有效地預防血管硬化、高血壓及冠心病;運動可以增加肺活量,改善胃腸功能,使老人骨質堅強,關節靈活,肌肉富于彈性,能防治許多老年病;二是延緩衰老,運動可使老人消除暮氣,保持朝氣,使人頭腦清晰,手足靈便,保持老樹常青;三是提高老人對自然界的適應力,如冬季堅持跑步、冷水浴、冬泳可以提高耐寒能力。
老來養生須識"坎"
經現代科學證實,生命長河中確有一些人們應該提防的"危險期"。老年人因為適應能力下降,它便格外"欺老"。譬如:凌晨,多災多難的早晨。拿統計表明死亡率占24小時的60%;心血管疾病猝發事件高達70% - 80%。對高齡老人或心血管病人,清晨應緩慢起床,及早服藥,補足水分,減少運動,心和氣暢。
月中,"月圓人缺"又一劫。人體70% - 80%由水分組成,它宛如一個微型海洋,在月圓時免不了要受月球引力的影響而發生潮汐反應。特別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,十五是一個月中好發心臟病和中風的日子,應注意穩定情緒,避免做劇烈活動。歲末,年生物鐘在"較勁"。年生物鐘之所以"較勁",是因為氣候寒冷、環境蕭瑟、歲尾緊張、代謝和免疫功能障礙等,應注意調養。
70 - 79歲,長壽途中路坎坷。以色列學者發現,在這個年齡段,每月平均有二次健康問題。令人驚訝的是,80 - 8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,健康問題卻與50 - 59歲年齡段的人一樣穩定。由此科學家認為,欲獲高壽,這10年保健是至關重要的。
失伴之痛,半年之內是一關。芬蘭學者對9500名老年喪偶者的研究證明,半年之內是高死亡危險期。醫學家發現,這期間的免疫功能竟然只有其他時間的1/10,而居死亡首位的疾病是心臟病和中風。要邁過這個"坎",平日對一個人先"走"要有精神準備;一方故去后,另一方要以工作、愛好、去兒女家小住等方式,排遣和轉移孤獨、哀傷的陰影,并對身體進行一次全面檢查,對心腦血管疾病及早進行治療。
老壽翁清晨三件事
浙江喜興電線廠退休醫師陳立明出身于中世家,他雖已年過八旬,但耳不聾眼不花,神清氣爽,身手敏捷。曾有人向他討教長壽之秘訣,他手捋胡須,慨然道出了他數十年來清晨必做的健身三件事:
第一件事:深呼吸。清晨睡醒后,不忙起床,靜臥5分鐘后,先向左側,再向右側,最后仰臥,其間共伸3次懶腰,使關節充分舒展活動。然后,大打哈欠3-5次,隨即起床到僻靜寬敞處,神臂踮足連續進行10次深呼吸運動,爾后,哈哈大笑一次(總共用4分鐘左右)。
第二件事:四方眺。立定,兩眼平視,先向東遠眺;然后,半閉目低頭、轉身再向南遠眺;再進行半閉目低頭,轉過身向西遠眺;最后,半閉目低頭再轉向北遠眺(總共也用4分鐘左右)。
第三件事:凈大便。盡可能做到每日清晨大便一次,養成習慣。大便時,最好回憶前些天最高興、最愉快的事情,或想著今天和未來最美好的事情。這種精神和情緒的變化,有助于腸蠕動,能事大便通暢和盡快排除(一般用3-5分鐘)。據他稱,長期堅持做好“清晨三件事”的好處在于:活動了關節,排除了廢氣,增強了肺活量,鍛煉和保護了視力,改善了中樞神經系統功能,從而加強身體各器官的協調作用,達到健身的目的。
老人生活要「三慢」
一、體位改變慢:隨著年齡的增長,心臟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退,每次心臟收縮射向全身的血液減少。同時腦動脈也發生彈性降低,接納的血液相對減少,以致不少老年人常出現頭昏、眼花的現象。因此,老人由臥位變成坐位、蹲位,由坐位變為立位,如果動作過快時,體位突然改變,就可能發生頭暈、眼黑,甚至暈倒或誘發其他疾病。
二、進餐慢:食物的消化靠牙齒的切磨和消化液的幫助。人到老年,唾液、胃液、胰液和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有所減少,加上牙齒不好,以致容易發生消化不良。因此,老年人進餐時最好細嚼慢咽。
三、排便慢:老年人由于部分牙齒脫落,咀嚼能力減退,常常吃含維生素的食物較少,腸蠕動變慢,以致不少老年人有便秘的毛病。如果因此在排便時操之過急,不但糞便可能把肛門脹破,引起肛裂,更嚴重的是因為老年人患有高血壓、腦血管硬化等疾病,蹲下大便時,腹腔和下肢的血管擠壓,流向大腦的血液增多腹壓,如果再猛然用力增加腹壓,以屏的方法排便,就可以導致血壓升高,引起腦溢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,危及生命。
順、達、雅享天年
順、達、雅享天年老人在離退休后,都很重視“養生”,但或受觀念束縛、或被瑣事煩擾、或受志趣限制,往往達不到目的。這就需要加強個人心理建設,使自己進入一種境界"順、達、雅"。
所謂順,即順應時代。老年人喜歡懷舊,往往對現在的一些事物不是應,甚至反感,由此產生不順。其實若換成一種包容心情去看,則這是一種潮流,絕非個人之力所能扭轉,且多與大政無關。如此就會感到釋然,少了煩惱,多了順暢。
所謂達,即性格開朗,豁達大度。退休后,切忌總是把自己關在家里,面壁枯坐,而應經常到戶外走動走動;若經濟條件許可,趁自己腿腳還健,不妨江湖遠足,飽覽山川之勝、雄關之險,接受大自然的恩賜。老人的豁達大度,還表現在處理家事上,對待兒孫小輩,有些生活瑣事完全可采取眼開眼閉的態度,不必樣樣過問。要把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作為自己的箴言,切忌樹老根多,人老話多。
所謂雅,即有所寄托,脫俗入雅。不少老人在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幾十年,把本職工作當成自己的精神寄托,除了工作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業余愛好。而一旦退休了,必定會產生失落感。為使自己擺脫百無聊賴的感覺,不妨培養一點業余愛好,學學書法繪畫,練練樂器,養養花,釣釣魚既可遣寂寞,又能培養情趣。
嘮叨女性的特殊健身法
嘮叨是指說起話來沒完沒了,令人討煩,有貶義之意。其實,嘮叨沒有那么壞。仔細把嘮叨的原因和目的加一分析,沒準能得出這樣的結論;嘮叨是女性特殊的健身法。嘮叨本身包涵著愛的表現。當天氣變涼時,媽媽總是叮囑多穿衣服,上學前總重復放學后早回家;外出時總愛講不要忘記交通安全,這些雖是老生常談,但飽含著媽媽對子女的一顆愛心。
嘮叨是一種信任。女人在生活中難免也會碰到煩惱和不快,有了煩惱總希望對得過又能給自己安慰的人訴說。大多數妻子愿意和他們的丈夫訴說其內心的痛苦和煩惱,以獲得精神充實和思想穩定,這種嘮叨是對丈夫的信任,做丈夫的可要善待才是。心理學家研究發現,嘮叨是糾正心理是衡的好辦法。精神不振是健康的大敵,早在我國古代醫書(皇帝內經)上就有記載:"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皆搖。"
愛嘮叨者身心是健康的,有了滿腹的煩惱和不快把它嘮叨出來的婦女,沉重的思想負擔得以緩沖消除,比那些靠吸煙、喝酒、服鎮靜藥來消愁的婦女身體健康,后者易患神經衰弱、內分泌功能紊亂腎虛虧、月經失調等病癥。前不久,日本著名心理學家龜田寅二教授通過對5000余名24歲以上的女性調查發現,半數以上的年輕婦女喜歡跟她們丈夫或好友傾訴內心的痛苦和煩惱,以此來解除精神上的壓力及思想上的煩惱,這些婦女的身體往往比較健康。
嘮叨是幸福家庭的潤滑劑,對說者或聽者都有益無害。奉勸所有關心妻子健康的男子們,當你的妻子在你面前嘮叨時,請耐著性子聽下去,并多多給以安慰諒解,這對雙方健康和家庭幸福都大有好處。
版權所有 © 山東醫藥技師學院 魯ICP備19002624號-1 魯公網安備 37099202000155號 技術支持:滕州信息港
地址:山東省泰安市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鳳天路999號 電話:0538-8942576、8941676